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3|回复: 0

还原“道”的本相之一 --《道德经》第一章鉴赏(下)

[复制链接]

41

主题

181

回帖

5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7
发表于 2019-12-22 2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原“道”的本相之一
--《道德经》第一章鉴赏(下)
文/兔卧荒山
第三句:所以,在“无”态时,我们欣赏“无”之存在的虚空和神奇的运动;在“有”态时,我们欣赏“有”之存在的维度和边际的运动。
   这一句对“无”和“有”再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主要特征。即“无”的特征就是“妙”;“有”的特征就是“徼”。加深我们对“无”和“有”再认识、再掌握,从而加深对“道”的领悟。
  第四句:“无”和“有”同样的为“道”的构成部分,因而同样的和“道”一样出自客观存在,二者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同样都是很深奥的。
这一句为什么这么译呢?因为以往对“无”和“有”有多种解释,其中哲学大家冯友兰认为二者同出于“道”,我们必须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道”是人类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因而“道”是形上的东西,是精神世界或者生命精神的范畴,是没有物质形态和生命形态的,没有维度和边际的,没有通过我们人类生命体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觉的条件,然而“无”和“有”本身只能是“道”的构成,而无法出自于“道”,所以二者和“道”一样,只能出自客观存在。因为“道”本身是抽象出来的意识形态,所以不可能再在它的基础上抽象出“无”和“有”。
由于“道”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反映,“道”出自客观存在;又由于客观存在中包含着虚空(无)和宇宙(有),所以,自然“道”包括“无”和“有”,但不能说“无”和“有”就出自“道”。
   “无”和“有”所谓“同谓之玄”“玄”(深奥)在哪里?我们至此可以理解其深意:
   其一、“无”和“有”贯穿于一切存在之中。“无”和“有”二者不但贯穿于虚空的存在,而且贯穿于宇宙;不但贯穿于宇宙的过去、现在,还要贯穿于宇宙的未来。这一点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贯穿于宇宙,自然贯穿于五个级别生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及其个体生命。     
其二、人类无法直接感知“无”和“有”。“无”和“有”深藏于存在体、宇宙体和生命体之中;深藏于绝对体和相对体之中;深藏于物质、色和太极之中,人类生命个体是无法直接感觉感知的,必须通过眼耳鼻舌身接受它们载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维度和边际,或者生命形态、及其维度和边际的刺激以后才有所感性的感知,然后经过“意”的加工处理,方能获得理性的理知,达到对二者的认识。
   其三、“无”和“有”跨度准大、覆盖准广。“无”和“有”纵向历史跨度准大,包括虚空和宇宙;横向覆盖面准广,包括没有边界的宇宙的一切。二者的级别层次很多,种类个体很多,但它们都能不同程度,不同界面的找到或者抽象出最大公约数,即规律。
这一句表面是在说无和有,其实是在是在说道。无和有很玄、很深奥了,道自然也很玄、很深奥了。
这一句继续深入的阐述“无”和“有”,再继续深入的推进我们对“道”的认知。
   第五句:深奥又深奥,很多美妙、神奇的事物、万物、生命之出入口、之诞生处、之根源地,就来自于无和有,就来自于道。
    这是在说,宇宙生命形态,宇宙生命的级别、层次和个体生命不断在变,但生命精神、生命意识形态、生命本质属性没有改变,“无”和“有”没有变,“道”没有变。所以,所有生命在生命本质属性的作用下,在“道”作用下,其形态、形式和维度、分形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运动和不断的发展。
这一句是对“无”和“有”的总结,是对“道”的总结。作者在强调“无”和“有”的深奥之外,更重要的强调了“无”和“有”的伟大作用和神圣地位。由于“无”和“有”归根到底归于“道”,所以这里归根到底是在强调“道”的伟大作用和神圣地位。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章中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顶层设计,开天辟地首次提出“道”,从而开创了“道”学,并对“道”的原理及诸方面做了原创性规定。
读后感言:
其一、举旗引领。本章一开始就是“高屋建瓴”,举旗引领,来一个倒叙。在没有任何交代、说明和介绍,没有任何铺垫、烘托和渲染的情况下,开门见山直呼而出:“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对“道”没有任何交代、说明和介绍,没有任何铺垫、烘托和渲染的情况下,“道”作为一位“不速之客”,给读者惊讶惊奇之余,使读者加强记忆和感性认识,提起读者的胃口和引力,是“道”突如其来地进入读者的视野和思维(这不仅反映了老子写作的智慧,而且反映了老子当时“出国”之“道”受阻急切而悲愤的心情,所以上来开笔就是“道”,况且坚定的认为,以往有道今后一定也有道,因而自然而然的笔下就流淌出“道可道,非常道”的名句。从现实的物质形态之道,自然的转换成抽象的意识形态之道。如果不是这样,老子当时为什么不写其它的什么,而要写“道”呢?可以说,没有老子从楚到秦“出国”受阻之事,中国就没有“道”),然后再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阐述“无”和“有”,阐述“道”,让读者逐渐的认识和接纳“道”,最后对“道”作以总结。
其二、开天辟地。全方位和立体的、原创性的规定了“道”,开创了道学。准背景、准深刻,探讨、思考存在(虚空和宇宙)的规律,为进一步确认、抽象和总结人类社会及其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极的背景和深邃的根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天,我们在学习中,为生命哲学的宇宙规律,宇宙生命金字塔等找到了根和源。
其三、道在脚下。“道”首先是当时老子脚下的道(路),可以说老子当时创作《道德经》是在“出国”受阻时,从眼前的、脚下的、客观的和现实的道(路)思考起,然后写起,结合人生思想认识的积累,逐步完善形成哲学之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首先表达和反映了老子当时的极度悲愤的心情,以及充满自信和力量的豪情:你挡住了我前行的道路,但“道可道”,在已有或者已走过道路的基础上,道路可以延伸,可以链接,可以复制,可以创造,只是这是有条件的“道”(写文章)、必须等待的“道”(不能马上走的道)和崎岖难行的“道”(山路),因而是“非常”之“道”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难不住我的,你是挡不住我的!所以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即这个“道”是从眼前到长远之道,从实物到意识之道,从具体到抽象之道,从浅到深之道,从小到大之道,从单一到多元之道,一气呵成,气贯长虹。所以,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没有什么不可解读,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平常思维去思考,便一切迎刃而解。
其四、可即可以。“可”就是“可以”的简化,就是“可以”的间接表达。“道可道”是老子当时“出国”时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是思想上坚定自信所致,是情绪上悲愤宣泄所定,是语法上气势力量所需,是文字上精炼句法所要。“可”字不能忽略,不能省去,不能小看,对认识和理解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兔卧荒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