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5|回复: 2

家里应该有点存粮

[复制链接]

30

主题

5

回帖

2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0
发表于 2020-2-22 22: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里应该有点存粮
                冯秀珍
        春天,太阳暖暖地照
在院子里,母亲正摊开两手搅动席子上的玉米粒。忽然听到院墙外有人说话,她神情紧张地、麻利地折起席子两头以遮盖玉米,继而抱起一捆蓬松的柴火放在席子上,最后远离开那堆差点惹祸的东西,若无其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做起了针线,但耳朵却没闲着。听到人声远去,她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再次打开席子,重新铺开玉米。这一个晴好的中午,如此遮起、铺开的反复折腾,说不准多少次。
        这是发生在多年前的故事,母亲也已老去很久。如今忆起,不由唏嘘不已。
       农耕社会,粮食就是人们的命根子。工业化或者工业现代化、现代工业化,大家可是连梦也没梦到过。整日都大喊大叫“抓革命促生产”、“革命生产两不误”。革命倒是搞的轰轰烈烈,生产却被耽误的厉害。只见大伙出工劳动,年底分粮却少得可怜。很多人家省着省着地吃,粮食也接不到春天。我们叫它“闹春荒”,春荒时有人会带上孩子出门去讨饭,同时也会有外来讨饭者上门乞讨。大家都焦急地盼着麦子熟,有人实在等不及揭不开锅了, 就忍痛捋下绿莹莹湿漉漉的灌满浆的卖粒,连同麦芒麦皮一起放在石窝里杵成糊状,下锅和水烧煮,这一锅“浆吧”就是一家人的饭了。
        母亲很善于持家。秋收后生红薯可以制成干红薯片磨面吃,煮红薯可以晒成红薯干煮着吃,柿子放软捏碎后,和蒸熟晾干再经石磨粉碎的碎玉米粒搅在一起,再次晒干,最后磨成干炒面。靠这些开发食物和主粮搭配度日,我们家的粮食总能接上春荒。父亲又有一门砖瓦窑手艺可以多挣些工分,加上人口少,日子虽说苦点,但比起其他人家倒是好过一点。
       但是父亲却戴着一顶沉甸甸的“帽子”,它压得我们一家人连气也喘不出。 “革命生产两不误”啊!父亲就是革命对象。三天一次小批判,五天一次大斗争。我们生产队由于有父亲这样的“反动派”,革命工作比起其他队可是轰轰烈烈的多。
       看着母亲滑稽可笑的举动,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心情被巨大的哀伤和恐惧所包裹。因为我懂得母亲的苦衷和担忧。
        那一席粮食如果处理不好会闯祸的。这也就是开始没有晒在院外而选日照时间较短的院内的原因。别人都饥肠辘辘,你家里却还有陈粮,让人看到的话,轻则嫉妒,重则会直接把父亲送上批斗会,并被声讨“广大贫下中农都已经揭不开锅了,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这个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竟然还有去年的玉米没吃完,看来你一直在与我们革命群众作对。”接着,打倒、斗争、灰尘、复辟等等口号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伴以一次又一次的推推搡搡拳打脚踢甚至绳捆索绑。
       即使在他们嘴里“反动透顶”,但我们也必须要活下去!父亲如果饿死的话,那是他自绝于人民,死后也会遭批判;一家人必须相依相傍,谁也不能被饿死。饿极了,别人可以去讨饭,我们却不能,尤其父亲。不老实呆在队里参加劳动接受改造反而拿上讨饭棍到处去给社会主义摸黑,给全队贫下中农丢脸,更是罪加一等。那总不能在家里干饿着,当然我们可指望不上春季的返销粮,那都是队上干部的特权和贫农的荣耀。所以存粮必须有!于是母亲才挖空心思起早睡晚想方设法地节省、节省、再节省。但必须小心翼翼,偷偷摸摸。
       千辛万苦攒下粮食,也不能放开肚皮地吃。父亲是主要劳力,一定要让他吃饱吃好;上学的我正在长身体,也需要吃饱。其他几位姐姐因政治等方面原因,分别远嫁外地,父母有心帮助却无力顾及。只有离家稍近的二姐,大人孩子常年吃不饱。于是母亲总会想办法接济。熟食如馒头、炒面、红薯干,生的有麦子、玉米、大豆甚至黑白面粉等。另外母亲娘家亲戚如舅舅、姨母等,也隔三岔五的上门求助,母亲从来都没有让他们空手而归。喜欢熬娘家的姑妈又常被母亲奉为上宾,最后就只苦了母亲自己。我们有白馍吃时,她吃的是黑馍;我们吃黑馍时,她则吃麸子馍或玉米粑粑馍。中午的面条先捞一碗给父亲,我则是一碗半稀不稠汤面条,母亲碗里就主要是汤了。我看着她手上飘着几根面条的汤碗,担心地说“那哪能吃饱?”她笑着掰几块黑馍放进去,吸溜吸溜地喝着讲出一段古经:
       燕子燕,双柯叉,
       出了门,寻外家。
      外家门外一潭水,
      手儿洗的白沓沓。
      面儿揉的软佳佳,
      擀成纸,切成线,
      下到锅里莲花转,
      舀到碗里西牡丹,
      挑到筷子打青线。
      姑一碗,婆一碗,
      丢下媳妇没一碗。
      气的媳妇多伤感,
      坐在灶下哭红眼。
      听得我直想笑,母亲却说:“我比那媳妇强多了,还有一碗吃的呢。”
       细细想来,那时为了活命,为了一口吃的,父母曾伤了多少心,流过多少泪,遭遇过多少难堪,经历了多少苦难,哪能都让我们做孩子的知道?
       如今父母也不在了,历史来到了新世纪,种种关于粮食的苦楚已经远去,伴随着粮食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苦涩记忆和累累伤痕也逐渐被时间所抚平,我牢记着母亲常说的“不要恨人,世事到这了,这阵就兴这”。
       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度农业大国已逐渐转型为工业大国。粮食的话题越来越远,大家都热衷于“舌尖上的中国”,五谷杂粮早已成了小儿科。好多人讲究科学配方营养均衡。更有人追求起时尚来可以藐视传统和道德甚至法律的束缚,山珍海味已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刻薄刁钻的口腹之欲。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吃不到的。至于粮食嘛,靠边站吧!被弃之敝履。有谁还在真心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地去“悯农”?那粒粒粮食还有什么珍贵敬畏可言?真真就是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吃的嗉子有了,也不怕造孽!果然,造孽了吧?比如上次的萨斯病毒,再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
        悠悠万事,唯“吃”为大。管仲有言: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古人有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这个工业大国才刚起步,也还没有完全脱离本国农耕供养。虽然有好多农民潮水般涌向城市变身农民工,但好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家园情深坚守土地。对此我们应该心生感激和欣慰,对他们表示诚挚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留住了祖先的根,让我们踏实安心。因为他们留在故土,我们就知道家还在,土地没有被荒废,粮食还会有。有粮食就有安定,才有望国泰民安,中国梦才可展翅高飞,复兴中华才动力十足前途似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同志发出“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虽然目前我们的食品富足,但庚子年伊始,非洲瘟疫蝗虫双灾并行,美国流感严重,这些离我们似乎都很遥远,但新冠病毒却在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大家都宅家躲避感染,工农业生产必然会因此有所延缓滞后。而且春节前后雨水稀缺,旱象初现,居安思危的忧患之感提醒我们不能看到眼前的碗溢盘满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忽略了粮食对于生命的至关重要。鸡鸭鱼肉可以少吃或不吃,水果蔬菜也可多可少,而含有各种维生素的五谷杂粮对于我们的意义绝对无异于空气和水,一天也不能少。所以,家里应该有点存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900

回帖

223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7
QQ
发表于 2020-2-24 1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山林蛙 于 2020-2-24 19:43 编辑

小时侯看《读者》杂志,有一篇国学大师季羡林回忆母亲的文章,但通篇写的都是吃,对母亲的回忆都沉淀在母亲对吃的安排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部分人家都吃不饱,似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个类似的母亲,好文章让人感动让人共鸣,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81

回帖

5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7
发表于 2020-3-14 2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篇文字感情饱满的佐证伟人关于粮食的深刻思想。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兔卧荒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